前幾日,我隨同外語學院其他同學及阿文系系主任去向高中生介紹政大的外語學院,我心中很好奇高中生到底對外語學院,或是更明確的,對英文系有著甚麼樣的憧憬、甚麼樣的期待:是想知道怎麼學英文?或是翻譯好不好玩?還是文學有不有趣?坐在演講廳前,聽著阿文系系主任介紹到英文系如何屬外院中歷史最悠久的系、師資完整、多元發展,我抱著一種半期待、半緊張的心情。

別人挖了十個十公尺深的洞,我們挖了一個一百公尺的洞

英文系課程分成三個主要部分:文學、語言學跟教學。配合我們系上教學目標有系刊、話劇、英文廣播節目、作文演講比賽以及其他系學會活動。英文系學生的出路多元,可以從事翻譯、口譯、教學或是申請研究所或是從事跨領域工作都很適合。

要等到介紹自己時,才發現舌頭都打結了。文學是甚麼?語言學又是甚麼?教學只是複誦高中英文課文嗎?其實這樣的介紹根本是霧裡看花,說了五分鐘好像根本沒說,跟我認識的英文系好陌生。該如何解釋康拉德的孤寂、兒童牙牙學語背後的神奇、語意詞彙之美?聽著外院其他系講著學一個新語言的欣喜若狂、學第二外語的撞牆期、示範著如何用其他語文說「你好」引著全場高中生歡笑鼓掌,才忽然發現,那個單純說 “Hi! How are you doing?” 也能讓人驚奇的日子,已經不知道收藏到記憶哪一角了。

側面的臉最美

有人分享選擇讀外語學院其他語言的系只是純粹為了學一個「不是英文的語言」,當場聽了我完全愣住了,感覺好像一個人看韓劇只是為了「不看日劇」。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英文成為大家口中「國際語言」的時代,會說英文的確不是那麼讓人嘖嘖稱奇的事情了,反而必須要有第二外語才是足夠的、才是多元的(說到多元,我嘴角上揚了,想到柏拉圖會多麼撻伐這個擾亂他理想國的詞),沒有就覺得好像少了些甚麼。

英文已經變成馬克杯上的自由女神了,少了神秘感、少了距離感,有一種便宜(cheap)的感覺,連路上都能撿到。前日夜市攤位的阿伯把我攔下來,一直推銷:「目前凱旋門的觀光帽子真得很熱門,帶著你遨遊巴黎,你要不要買一頂來試試?小姐我跟妳保證,他絕對不是自由女神,絕對不是,請放心。」

像莎士比亞一樣

很少人真正理解英文系在學一些甚麼,就算試圖解釋也是徒勞無功,其實任何系都是,不真心去體會、學習、認識,聽完簡介大概新奇感過幾天就消失了。參訪那天我試圖跟幾位好奇的學生解釋甚麼叫作語言學、文學又包含甚麼。一位離開前對著她同學說:「文學是莎士比亞那類吧。」一位看著一旁老師,表情為難地說:「英文好難喔…」我很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半點我說的話。

英文系不是讀像莎士比亞的東西,更不是英文補習班,就像哲學系不是讀像柏拉圖的東西,商院也不是讀像經濟的東西,如果是那樣,那詩人可能已經被眾多柏拉圖們從地球垮掉的金融體系趕走了(或是這是好事?)。

英文系是讀像英文的東西,如果你好奇那是甚麼,歡迎加入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