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連貫性的問題。

這次春節回南部,全家因為房客問題去拜訪了已經一段時間沒去看的祖厝,是在嘉義补子某一條老街上,大廟附近。甫進入時是開車,車子差一點都擠不進去,車身與行人擦身而過,唰唰的聲音是路旁盆栽的回應。

還記得第一次去時是步行,還小,那油漆似要剝落又摳不下來,室內昏暗有一股塵封久年古蹟的味道,好像廟裡沒有香客時供桌上香灰的味道,或是想像中是如此,祖先牌位在沒有日光燈的情況下、在稚嫩的童年中是朦朧的。阿公當時說:「這是我們家。」我就當作是我們家,全街上下一棟棟相似的老房子,也都成了我們的鄰居。

這一次去幸好沿路上沒有將指路的花盆全部輾壓過去,到了馬上就發現與記憶中不一樣:左邊是祖厝,右邊出現一片原本不存在空地,陽光從這過大的空隙肆無忌憚地灑進陰暗的老街,是新世紀的光明嗎?下車走過去,滿地都是碎瓦片、木削與水泥塊,而老祖厝在缺乏右邊建築掩飾下,牆面木板裸露出來了。

右邊的房子被拆了。我們的房子,擁有權只剩下右邊一半,左邊很早就賣給其他人。聽說他也想拆,只礙於會破壞房子整體安全而遲遲未動手。

不斷拆除舊房子,讓陽光能照耀到更多的地,等瓦礫清除,一棟新式建築將取代舊屋,可能是透光的、可能是環保的,或是門口會掛上一串串霓虹燈來照亮街道。慢慢的,一切都會改變,如果要保存一些文化、一些記憶,到頭來能想到的方法,就像卡通飛天奇蹟一樣在房子上綁一萬顆氣球了吧,載到一個不受現代化侵擾的地方。

最近沒日沒夜地讀書,離散數學、作業系統、資料結構一本本搬上來,腦中其實沒甚麼空閒想其他事情,每當稍微休息,腦中都是亂數與不連貫的程式碼,睡覺也在無限不解中睏去。難得靜下來,想探討一些文化議題與過去經歷串連,卻發現像地上的瓦礫與裸露的木板,無言以對。

是啊,無法憤怒、無法解釋、無法用道地的語言述說,儘管筆握在手中,也寫不出一個連貫的,關於我鄉土的故事。

知道的實在太少。站在那裡默望的憐惜是空洞的,只能憐惜那不熟悉的文化與沒花過心思好好去了解的歷史,然後年節過後,回歸正常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