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凌晨四、五點硬甩開棉被爬起來,準備去跑台北富邦馬時,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跑馬拉松、平常上課、做專案、寫報告、讀數位所...在宿舍裡聽到鬧鐘響的每一個早上,躺在床上都覺得自己接下來這一天的行程,一定是瘋了。

數位所是什麼

對於研究所,我一直以為可能是一種思想的解放,一個到大學畢業為止讀了十幾年書,終於能找到其中意義的地方,像是諾亞方舟的故事,收齊了天下所有物種,就為等待那新世界的來臨、船靠岸的那一天;此時卻是開著一艘半空的船尋找一個港口容身,繼續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學期的課程簡化後可以分成兩種,學工具的,跟學做事的。學工具的,最直覺可能是一些像是Kinect、Arduino的互動裝置,或是動畫、圖像、影音設計軟體,比較不直覺的一些理論、概念、甚至是你如何解釋你作品所使用的語言,這些都是一些在實作過程中的好幫手。那學做的課哩?就是從一個專案誕生到有產出的過程,如何結合各種工具來達到目標,過程中也要不斷重新省視目標、可行性、理念、流程、瓶頸等等。

你不是讀數位的嗎

從大學開始讀英文系,每當有人問我一個英文字怎麼唸、什麼意思、怎麼用、怎麼拼而答不出來的時候,幾乎都會被質疑「你不是英文系的嗎?」現在除了原本英文系畢業該有的份量之外,凡是遠親近鄰的數位電視、數位相機、網路、各種軟硬體有問題,我不會的都會得到一句「你不是讀資訊的嗎?」有時候覺得做跨領域是拿磚塊砸自己腳。

之前都會試圖解釋英文系不是培養走路字典,但遇到數位所卻不知所措:數位所就是在讀資訊嗎?或是我們能夠用簡單幾句來解釋任何一個研究所在做些什麼嗎?每一個人在研究所選擇深入的領域都是截然不同的,要多不一樣就有多不一樣,很難找到一個共通之處。還記得大學修哲學概論課時,老師手撐著下巴看著天花板喃喃自語:「哲學是什麼呀?哲學就是那些像數學、物理、文學等其他學科獨立出去之後剩下的東西的統稱吧。」也許無法完美地解釋這學期到底在學些什麼,但我聽過一個還蠻喜歡的說法:「單看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也許不怎樣,但拿來做不同的應用、結合影音藝術、行銷的元素就是一個新產品。」

讀什麼。怎麼讀

日復一日地趕專案、修課、開會以及處理有的沒的事情,需要學的東西那麼多,不知道的更多,徬徨、無解都成了睡覺的良伴。第一學期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是事情我敢說是學會了,幾乎都只觸到皮毛而已,每一個新名詞都可以寫一本書,但比較深的體會是「讀什麼、怎麼讀」。也許知識多到學不完,但判斷什麼是該讀的,什麼是未來可能會用到的,以及用什麼心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是這一學期還蠻珍貴的課題。

還記得那天跑富邦馬,沿途看到平常坐公車才能看到的景致,而前方乍然從北市市民廣場變成中正紀念堂時,心中有一種「怎麼就到了」的感覺。是啊,學期終怎麼就到了?還沒準備好,但下一段又要出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