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stain

寒假有時間讀些閒書也不錯。

感覺是這幾個月來的一小段平靜。

~***~

在四個月沒有讀任何課外讀物的空窗期之後,這是第一本拿起來的書,是上個暑假阿瑪推薦我看的菲利浦‧羅斯《人性污點》,那時快開學,我還在跟潭恩美的《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搏鬥(讀完之後真覺得潭恩美的《Joy Luck Club》還是最深刻的,表現中西文化衝突的經典之作,這本倒不如何),一直延遲到現在才來看。原本希望先把完成度50%帕慕克《黑色之書》讀完再開始讀新書,但星期四期末考完那一晚閒著沒事,就去拜訪了空蕩蕩的圖書館,在腳步無聲迴響中把Roth的兩本書帶回宿舍,晚上沒事做就開始讀起來了,沒想到花了我兩個禮拜。

一開始讀,這本書就吸引到我的注意力,因為全書的爭議點—一位大學教授一直隱瞞已過世兩年的妻子的一場婚外情—在全書第一句就點出來了,而故事的結局在讀到一半就知道了,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必須由讀者慢慢從Speaker的描述與角色回憶中建築出來。感覺整本書大概有四分之三都發生在腦中,一些凌亂的思緒與情緒,一點點拼湊出真相。這種有一點倒敘或是框架式的寫法,似乎呼應著全書的中心主題: 你看到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就像是你只表面上看到一個事件的結果一樣,不是他的Identity,不是這個事件本身,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殼。

而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物Identity的建構。每看到一個人物出場的時候,我經常不自主會有先入為主的一些想法,也許是憐憫、也許是厭惡,若沒有耐下性子把他們背後的故事讀完,這個印象恐怕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在讀完之後,我知道那個教師長其實是暗戀教授的、我知道那清潔工對烏鴉的喜歡、我知道瘋了的前夫對中國餐廳中服務生的憤怒,那些先入為主的想法都修正了—這些人物沒有有甚麼好可憐不可憐的,也沒有必要討厭,因為他們就是這個社會、環境的產物,同時是他們自己的產物: they are humans。
作者文筆非常大膽,利用時事與新聞事件—例如柯林頓婚外情事件—來架構故事,感覺故事主角就是社會的影子投射出來,並不斷在書中重複,用不同觀點加以敘述。

“It was the summer when a president’s penis was on everyone’s mind, and life, in all its shameless impurity, once again confounded America.”

除此之外,作者還探究種族的問題,是現今美國比較受爭議性的問題,種族與膚色的陰影不斷壟罩著這本書,卻又一次次交錯混淆,就像是美國的大熔爐一樣,開始分不清,卻又有一些莫名的區隔。

整本書就是要表現一個人性最原始、依世俗觀點最醜陋的一面,不但要反省這個社會,還要反省到讀者身上,直接審視自己。不過到書末似乎也沒有要為人性這一面感到悲哀、絕望、生氣,因為 “It’s in everyone. Indwelling. Inherent. Defining. The stain that is there before its mark.” 是無法用宗教懺悔或外在行為洗清的,因為在identity上它就是這樣。

這本書文字比較艱深,思想複雜,相當富挑戰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