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時間規劃,就想到前Carnagie Mellon 教授 Randy Pausch 於生命剩十個月時分享他的時間規劃的訣竅,他說:不重要的事,不管多緊急,都不需要急著去完成它,因為它們不重要

十分鐘

今年初,當我又找到一個新動機來支持新的學習目標了,就如同其他目標,也被放到我的每日十分鐘事項:十分鐘的法文、十分鐘的吉他、十分鐘的Python...。十分鐘的日記寫下今天的心情,十分鐘的不耐煩與放空,其實是想用每天練習十分鐘的策略,滿足什麼都想學的慾望,並蒙蔽根本沒有認真看待任何單一目標的罪惡感。

十分鐘實質上能做什麼?什麼都不能做。甚至有時,朋友走過去看看我練習的文法課程,便會無情地說「這永遠用不到啦!」,就這樣,浪費了十分鐘(當然,我天真地相信總有一天還是用得到...),但是我還是像盲目跟隨信念一般,持續著。有一天,我發現我多彈了二十分鐘的吉他,卻無法停下;前天我花了一個小時練習法文,卻不影響到剩下十分鐘、十分鐘的人生;兩個月前我停止練習Python;今天,我又開始Python。

有一位同事成立一個社團,鼓勵大家每天都用幾分鐘的跑步,為戰亂與罕見疾病募款,如今已經跑了一年多。十分鐘能讓我知道哪些目標是可行的、而哪些只是一時興起,從小到大太多太多的選擇都是基於別人的觀點或個人的偏見判斷有用與無用,卻沒有機會去實驗看看、嘗試看看。

從小時候,我媽媽每天睡前都會讀十分鐘書給我聽,而我如今還在讀。如果我能給建議,我會請你把那多餘的時間花在那件想要做,卻從來沒做過,因為覺得沒用的事情上:規劃一趟小旅程、看登山鞋、寫一行詩、拍照,都可以,而安心把剩下的時間留給有意義、有用的事。

每一天

每一天醒來的時候,我都有兩天的時間可以完成所有事情:今天跟明天。今天是當下迫在眉睫的事情:有死限的專案、有壓力的進度,要如何規劃時間才能如期完成。在每一個今天最怕的就是稍微躲懶,很有可能就延誤到進度,直到最後一刻還要趕工,為了讓明天更順利,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完成今天的份,該工作的每一個小時都專心一致,就可以問心無愧地享受每一刻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此一來,心境上也應該有所轉變,不再是日復一日都在趕工或為某一個未來的進度努力,而是每天都在做今天的事,活在今天的生活。

明天則代表著未來,有著學業上進步、努力的意義。在工作一天之後,感覺疲勞轟炸,我慢慢學會在睡前像馬克白的獨白 "Tomorrow, tomorrow and tomorrow..." 一樣,排斥明天、恐懼明天,鬧鐘響時,昨日又成為今日,時間是反轉的。在悶悶地過完幾個月只有工作的生活後,被老闆逼著放兩個禮拜假,才發現我平常最喜歡作的事,寫作與旅行,完全無法提起精神去做,整天只想在家附近走走、逛些街、讀些書。在害怕陷入慵懶的危機意識之下,我開始畫畫。藉由畫人,開始與人交流;藉由畫景,開始走出家門;為了畫故事,我又開始寫作。從不會畫到敢畫,三個月的時間,我毎一天都能找到原因,期待明天的新人事物。

一年前

去年八月中歷經三個月與北卡州立大學的學術交流後,我準備著離開。離開前一天晚上實驗室同伴帶我出去吃飯聊天。記得當時有一個才剛加入實驗室一個月的視覺設計師,專門做3D建模與界面設計,他個性比較溫和害羞,不像實驗室裡面其他成員健談,他聊起身為藝術家剛進資訊實驗室的無措,我也分享我剛進到實驗室覺得開不了口、插不上話題的感覺,但逐漸跟每個人交流,過了三個月,才覺得好像比較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卻要離開了。

離開餐廳前,他說他每次在實驗室看到我,我的表情都是微笑的,他覺得我面對不同的環境,總是這麼樂觀,讓他覺得比較有自信。其實我每次看到他,我覺得他也都是微笑的,我也一直覺得他面對不同的環境好樂觀,即便來自不同的專長背景。

那些微笑之下,每個人都有他的一年、兩天、十分鐘是欣喜或苦惱或無法言喻的。每當你有些零碎時間不知道要拿來做什麼,或許可以拿來想想這個世界。最近有點深刻卻又廣被諷刺的詞「同理心」,《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曾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闡述,人一生太短了,無法親身經歷所有事情,但透過同理心,我們能用故事加上想像力產生猶如「感同身受」的感覺,是可以豐富那些我們無法親身體驗的經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