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這部落格的目的就是要記錄研究所申請過程,半路忽然轉向,現在應該要拉回正題。

在準備入學過程中,曾受惠於許多人的協助與指導,因此當有人問我是否可以把準備過程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就答應了,希望能對未來有意考類似系所的人一點微薄的幫助。政大數位內容研究所是比較少人考的研究所,招生也才第三屆而已,所以網路上資料不太多。

以下是成績

政大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技術組)
國文 64 (5%)
英文 97 (5%)
計概 82 (20%)
資結 66 (20%)
口試 94 (30%)
書審 94.25 (20%)
名次 正一


本人就讀政大英國語文學系 (輔修資訊科學)。

我到去年十一月中、十二月初才真的決定考國內資訊相關研究所,在那之前我以要讀文學所的心態準備考試,為了申請國外的研究所也錯過了推甄入學的機會,這麼晚開始準備,加上其實有一些科目輔系還沒讀到,很自然的在國內前面的資工、資訊所都失利,國外的學校也因為資歷不夠,全軍覆沒。

數位內容學程是一位老師聽完我經歷之後,鼓勵我去考的,因為他認為我一次要準備資工的六科,又不是本系生,時間跟能力上是相當吃緊的。最後我還是報考了資工、資科,但同時犧牲了報考文學所的機會,把賭注放在數位內容上。等到台大政大放榜,其他科系都慘不忍睹,只剩下數位內容一個是進入口試。

考試準備

國文 & 英文: 準備方法沒有甚麼好說的,就是考前每天拿出一份考古題做,然後借同學提供的答案檢討。因為兩科所占百分比都不高,所以沒有特別花心思去準備。不過英文是有因為要考GRE的原因,從去年寒假開始就買紅寶書,並持續練習GRE的克漏字與閱測考古題,也許對這次考試也有些許幫助。

計概: 計概這一次的考題讓我相當意外,後半部考了許多資訊產業與數位內容相關的名詞解釋/申論,不像去年是考計算機網路,因為平常有在接觸並追蹤相關新聞消息,所以寫得比預期中好。之前兩年題目方向都很難捉摸,所以這一科也沒有特別準備。

資結: 我有同時考資工/資科所,所以就一起準備了。沒有補習,是讀原來的課本,把各校資料結構與演算法考古題拿來練習,再把之前資科系平常的期中期末考古題拿來看一下,有空的時後就開視窗自己練習寫一些簡單的程式寫作,不過我覺得自己沒有考很好,所以也不好意思說有如何準備。

書審: 我書審的資料考完後沒有預期會通過第一階段,所以確定要面試後是直接拿以前就已經準備好的資料稍做修改,送出去,這邊真的需要感謝這一路陪我走過來的許多朋友與師長,因為那一份資料是過去給十幾個人不只一次重複地批改、修正、指點過後產出的,在原本的用途上失利,但卻在數位內容學程中幫助我甚多。

自傳與研究計畫之前是真的有下過不少工夫的,這兩份都是用英文書寫,像之前說的,給許多人修改過,研究計畫有深入思考過研究動機、問題探討、研究方法、實驗設計、可能困難、預期成果、過去文獻參考等等,很多地方都是其他人給我看的論文或是查資料得到的啟發。

專題成果是將做專題過程中做的紀錄、簡報、成果做成一份四頁的成果報告,因為之前為了結案寫的時候是用中英文夾雜的,所以花了一夜不眠的時間全部翻譯成中文。專題之後還附上了一頁其他作品或是創作的說明。

所附的資料比系所要求的還要多出一些,除了自傳、研究計劃與專題/作品成果之外,還附上英文檢定、履歷以及歷年成績單。履歷是從兩年前就寫好的,過程中有修改更新過幾次,這一次就直接附在後面。

口試: 口試時間是接近兩小時的團體面試。這一次口試是允許用簡報的,所以我就有準備大約十頁的簡報,把書審資料濃縮進去。因為自己做簡報的原則是文字越少越好,所以放了非常多圖片照片,專題或是研究計畫能用圖文的地方也都是盡量用圖文,也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翻頁動畫,並將文學或是語言學學到的一些小東西化為插圖放在簡報中,希望能增進簡報的設計感。

簡報時我選擇用英文,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所有資料幾乎都是用英文準備,因此用英文比較容易表達原來的意涵,沒想到能夠得到評審的欣賞,所以相當意外。口試當天我是那一梯唯一的女生,一直被 ladies first,但事後蠻感謝這樣的,因為可以在別人說光之前先提出一些想法,也省去搶答的必要。

被問到的問題其實相當廣泛,例如有老師希望我們對創意提出想法,或是對於能為數位內容帶來一些甚麼、從中獲得甚麼等等,被問到的個人問題也都是關於經驗相關的(例如語文能力、交換經驗、研究計畫撰寫過程等等),有兩題比較偏技術的團體搶答都沒有搶到,但整體來說都還蠻順利的。

心得

跨科系考試是一件辛苦的事,過程中很常受到質疑或是打擊,不只是來自他人,更是來自己的挫折與失敗感。雖說我國內考試真正準備的時間很短,但準備研究所這件事長出非常多,卻因為一直無法下定決心與勇氣去跨考,又自我要求過高,所以錯失了許多入學的機會與寶貴時間,這一次結果儘管還是得到了入學,但所學到的教訓也是相當深刻的。

在準備的過程中一位幫助我甚多的人跟我說:「雖然現在覺得申請的過程冗長,但奮鬥是在得到入學後才會開始的,當你回頭的時候,這準備過程只是研究所的第一步,真正獲得的不是那個入學,而是那個經驗。」入學得到了,教訓也學到了,這一次上榜與其說是努力成果,不如說是在許多巧合以及非常多人的幫助之下,才能有這樣的結果,也因為受惠於他人甚多,不禁感到很慚愧,希望在讀研究所時能不負大家的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eslun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